延续千年民族文化 呼和达来向年轻一代传承擀毡技艺

民族文化阅读量7492022-02-11

  擀毡,是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,是在千百年来的游牧生活当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,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。

2022021011165148258.jpg

  呼和达来,是锡林郭勒职业教育中心的一名美术老师,从小耳濡目染奶奶和妈妈制作毡子。参加工作以后,他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,成为一名擀毡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

  据史料记载,擀毡技艺是由蒙古游牧部落传入,宋末及元朝时期,大西北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杂居聚居的地方,当时蒙古族人民居住毡房,用毡作褥子,杂居地的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学习了擀毡技艺。因为生活的需要,毛毡成为西北地区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生活用品。

2022021011165269576.jpg

  擀毡属于集体生产活动,也是人们聚会的好机会。无论男女老少,都愿意去现场看看,露露手艺,同时,相互交流学习。人们把这个生产劳动过程变成了一个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活动,一边忙活儿着,一边唱着擀毡小调,气氛轻松而愉快。

  “擀毡子的地方,一般都是选在河边,离水最近的地方,场地比较开阔而平坦。天然羊毛经过选毛、弹毛、喷水、卷捆洗晒等十几道复杂工序后成为一块完整的毡子,成型后的毡子既可用于蒙古包、马鞍毡垫,也可以用于毡靴毡帽等。”对于擀毡过程的每个细节,呼和达来都能说得有声有色。

2022021011165229114.jpg

  “蒙古族的生活与毡子是分不开的,我从小接触毡子制作,但随着这几年家里做得少了,记忆渐渐模糊了。”呼和达来透露,随着时代的变迁,毛毡子已经悄然退出了人们的生活,会擀毡的牧民也越来越少。

  如今,呼和达来把擀毡制作技艺带到学校,走进课堂,把这些民族手工艺教给学生,他希望用非遗文化进课堂的方式更好得传播民族传统文化。同时,呼和达来也将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,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这项濒临失传的技艺。

2022021011165283317.jpg

  爱上内蒙古的理由:擀毡工艺

  擀毡技艺,是蒙古民族文化形象的标志之一,它不仅融合了诸多民族手工技艺和智慧,也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缩影。毡子是用羊毛擀成,规格有大有小。在牧区,毡制品无处不在,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,牧民穿的、戴的、铺的、用的几乎都有毡子的身影,就连蒙古包的里里外外也都是用毡子包裹。因此,擀毡技艺具有历史价值、文化价值、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。

  

  资料来源: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

  httpss://www.nmg.gov.cn/asnmg/yxnmg/tcms/ms/fwzwhyc/202107/t20210728_1793937.html
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阅读全文
标签:非遗文化
相关阅读
非遗,皮雕非遗进景区 文旅融合飨游客

奔腾的骏马、洁白的羊群、绽放的花朵、灵动的梅花鹿……走进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遗小镇,一场非遗项目的展览让游客们大开眼界。一件件精细制作而成的作品让游客们目不暇接,用牛皮做纸的皮雕画更是让人们爱不释手。

老黄历网    2022-02-15
非遗丨属于内蒙古草原的花花世界

不论你是亲自抵达内蒙古草原体验蒙古族文化,或者是通过电影、电视剧等形式了解蒙古族文化,你一定会发现蒙古族的“花花世界”。

老黄历网    2022-02-15
非遗 | 河套草编:翩跹于指尖的精灵

乌拉特前旗博雅文化协会的“河套芨芨草编织进校园——草编小动物”项目与乌拉特前旗第二小学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,每周2节课,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,由草编老师葛玉英开展河套芨芨草文化讲解和教授草编小动物活动。

老黄历网    2022-02-11
非遗 | 赛驼

赛骆驼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比赛,是一项独具特色的体育竞技项目。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中的一支,17世纪中叶,即1650年(顺治七年),乌拉特人由呼伦贝尔西迁至今日的乌拉特草原,游牧于阴山南北麓及黄河北岸,这里西与浩瀚的腾格里沙漠接壤。

老黄历网    2022-02-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