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徐晓华
出版社: 中国文联出版社
出版时间: 2018年7月
父亲自豪得很,把我母亲又爱又怕的村子叫小桃园。父亲还真不是吹的,我们村子后面有一条狭长的谷地,形如葫芦,谷中藏着潺潺小溪,宽不盈丈,水呈碧玉色,见青石底,有鱼也有虾在乱石中穿梭。两边岩壁陡峭,一条小路忽东忽西绕溪转。初春时节,石缝石坎石涧的桃花一齐开了,满谷的蜂飞蝶舞,从那里过一路,风生花落,一阵桃花雨,浇得头上身上都艳了。行人走出山谷,花香还在衣襟,就有蜜蜂追出来,盘旋在头顶嗡嗡地叫。到仲夏,桃子熟了,白里透红的鲜桃咬一口,人都甜傻了,岩里的猴群恨不得住在桃树上来,看到过路的人,一群猴儿摘桃子乱扔,行人就躲躲闪闪骂骂咧咧地飞跑而去。
徐晓华的长篇散文《那条叫清江的河》获得了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,这是一部融合了历史与文化、家国情怀与民族特色的散文作品。散文分16个部分,每部分独立成章,合起来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。在作品中,作者以儿子的视角展示了清江岸边的土家族民俗风情,更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清江边的父老乡亲,将土家儿女与清江的关系描写得深刻而丰厚。“以子女的情怀书写土家族的母亲河,在对历史、风物、父老乡亲的深长注视中,体认着中华民族的家国江山。”这是第十二届“骏马奖”对于这部散文作品的颁奖词,准确地概括了其创作特色。
散文从作者出生写起,以其从小到大在清江边成长的经历作为线索,一直写到作者成年。清江和土家族文化已然成为作者生命的基因,铭刻在作者心里,这成为这部长篇散文作品的创作动力。
作者在开篇中写到,“我”出生时母亲没有奶,父亲在清江河里撒网打鱼熬成乳汁喂养“我”,清江河便成为了“我”的乳娘。从此,作者以自己的成长为经,以清江岸边的父老乡亲、风土人情、天地万物为纬,开始立体地描写那条叫清江的河。在父母的教导下,在父老乡亲的感染下,在清江山水、自然的滋养中,“我”慢慢地认识了清江的多重特性,学会了清江边土家人的处事原则:那是燕儿筑巢的喜悦,那是水车转动的智慧,那是打鱼不过三网的规矩,那是淳朴而痴情的爱恋,那是清江发洪水的壮烈,那是清江船夫的勇敢,那是杜大善人的舍己救人精神,那是土、苗、汉等各族人民和谐相处的图景,那是身在山区、心怀祖国的情怀,那是舍小家顾国家的精神……
《那条叫清江的河》的主要内容是描写清江边的人,书写他们的家国观、生态观和人生观。在作品中,作者不是空讲道理,而是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塑造中、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中、在作者生命成长的感悟中得以体现。
清江河岸边土家人的家国观主要通过《麦香》和《远去的河》来表达。在《麦香》中,五爷爷为了养家糊口,在村里的河边建了个水车面厂。在抗战爆发后,他不仅将最好的面捐给建设鄂西机场的人们,还动员村里的青壮年去恩施城里建设机场,五爷爷因此成为了抗日模范。而在《远去的河》中,由于清江梯级开发筑坝发电,清江边的人们虽然不舍故土,但他们为大家舍小家,毅然决然地搬离家乡,从不为难动员搬迁的工作人员。这些居住在偏远的山沟里、世世代代生活在清江边的人们懂得有国才有家的道理,他们用朴实的信念和行动诠释了土家人的家国情怀。
土家人的生态观可以说贯穿整部散文作品。清江边的土家人和燕子的关系如同亲人,每年燕子归来时,土家人欣喜万分,每家的屋檐下都专门放一块突出的瓦块给燕子做窝。当人们要搬离时,愚幺哥将村子里所有的燕窝搬到鹰嘴岩的岩洞里,让鹰嘴岩变成了燕子岩;清江边的土家人打鱼立下的规矩是:“每回不过三处,每处下网不过三次,一个月打鱼不过三天”,这些规矩蕴含着朴实的生态文明理念。因此,清江边的动物都能和人们和谐相处,甚至在危急的时候,还能救人性命。在“我”还在襁褓中的时候,铁鹞子从大王蛇嘴里救了“我”的命;黄牯牛宁可自己摔断双腿,也要保住小主人的生命。正是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,清江边的人们形成了悲天悯人、万物平等的生命观。
在散文中,作者通过描写一批人物来展示土家人的整体特征,展现他们的人生观。那些贯穿在“我”生命中的父老乡亲,被作者写得鲜活生动、立体完整。父亲、五爷爷、胡先生是清江河边的知识分子,他们用天人合一、爱国爱家、仁慈悲悯的观念处事,也用这些观念教育下一代。父亲口齿伶俐、文采飞扬,五爷爷满腹经纶、胸怀天下,胡先生医术高强,他们各有自己的生活故事,但是也有一个共同的品质,那就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从来清楚明白,在为人处世方面总是大气耿直。
值得一提的是,《那条叫清江的河》重点描写了清江边土家族儿女和汉、苗、侗等各民族互融共生的图景。作者在人物塑造、故事设置和风俗描写中,体现了清江边各族人民你来我往、交流互动的历史进程;展示了各民族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;歌颂了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取得的辉煌成就。
散文《那条叫清江的河》对清江和清江边的父老乡亲、风土人情、自然生态进行全方位描写,结构上经纬纵横交叉,构成了全景式的清江文学图谱;情感上崇敬与诗意并存,人物、风物相生相依,构成了立体式的清江土家文化情感表达。可以说,作者调动了所有记忆、所见所闻和沉淀在心灵深处的情感,化作对清江的细腻描写和深情歌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