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中国成立后,为了展现崭新的面貌,并且方便与国际社会的交流,我们开始采用公元纪年。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尤其是一些长辈们,依然保持着农历纪年。于是,我们常常会听到公历、农历、阴历、阳历等词汇,但有时候真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。那么,公历是什么?它是阴历还是阳历呢?带着这些疑问,我们继续了解一下。
公历,又叫阳历,是如今全球通用的历法。它是基于地球绕太阳一圈的周期设定的,一年分为十二个月。其中,1月、3月、5月、7月、8月、10月和12月是大月,每月31天;4月、6月、9月和11月是小月,每月30天;2月通常是28天,闰年则为29天。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钟46秒,所以每400年中会有97个闰年,在闰年二月底增加一天,全年为366天。
公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马的儒略历,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进行改革,最终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批准实施,因此也称为格里高利历。公历以耶稣诞生的年份为起点,称为公元元年,而耶稣诞生之前的年份则称为公元前。
在现代社会,公历广泛应用于各类官方活动和日常生活,全球许多国家都采用公历作为标准日历系统,用来记录时间、庆祝节日和标记重要事件。
公历是阳历。
公历,也叫太阳历或西历,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年,接着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的历法。它是全球通用的标准历法,起源于西方,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国际事务以及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。
公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,大约公元前7000年,古埃及人通过观察太阳升落和尼罗河的涨落,制定了最早的太阳历。到了公元前4000年左右,古埃及人根据天狼星的出现制定了更加精准的历法,逐渐形成了公历的雏形。
与公历不同的是农历,又称阴历或夏历,它是依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来制定的历法。农历的月份和日期与月相密切相关,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以及反映自然现象。
1、来源不同:公历(阳历)起源于西方社会,而农历(阴历)则是中国传统的历法。
2、计时方式不同:公历一年有365天,分为十二个月,其中二月通常是28天;而农历一年则有354天或355天,平年为十二个月,闰年则为十三个月。
3、日期表达方式不同:公历通常使用数字表示日期,如4月22日;而农历则使用汉字来表示日期,如三月十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