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古装剧时,经常会听到“午时三刻”这个时间,尤其是在宣布斩首的时候。但现在大多数人可能都搞不清楚,那么,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呢?接下来就带你一起揭晓答案。
想知道古代“午时三刻”对应现代几点,先得了解一下古人是怎么计时的,毕竟没有现在这么精准的钟表。
古人看太阳的位置来判断时间。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。比如,“子时”指的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。
为了更细致地记录时间,古人又把每个时辰分成“初”和“正”两个阶段,分别对应现代的整点和整点后一小时。例如,“子时初”就是晚上11点,“子时正”则是零点。
但即便如此,这样的划分还是不够精确。生活中,人们需要更细微的时间单位,于是古代出现了“刻”的概念。一个时辰被细分为八刻,每刻大约是15分钟。
除了这种时间划分,古人还用各种办法计时,比如用一盏茶从滚烫到凉透的时间,或者用一炷香燃烧完的时长,既方便又实用。
在官方层面,东汉时期的“漏刻计时法”更加科学:他们用漏壶滴水,每天被划分为100个“刻”,每个刻约等于14分24秒。后来这种划分又被简化为一天96刻,对应每个时辰八刻。
那么,“午时三刻”是什么意思呢?午时对应现在的上午11点到下午1点,三刻就是三个15分钟,也就是11点45分左右。
换句话说,古代说的“午时三刻”,其实就是现代时间的11点45分左右,正好是接近中午的时刻。
前面我们提到,一个时辰分为“初”和“正”,那么为什么行刑时间确定在11点45分,而不是12点45分呢?这里面其实有不少古人的讲究。
古人非常信奉鬼神,道教盛行,对阴阳学说特别看重。在他们看来,人生在阳间,死后进入阴间,而阳和阴的变化与太阳有着密切联系。太阳高挂时,阳气最旺盛;月亮升起时,阴气开始滋长。
正午是一天中太阳最高、阳气最强的时刻,但古人认为事物极盛后就会开始衰退,阳气也不例外。因此,刚过正午,阳气开始减弱,阴气逐渐增长。
行刑时间若在阳气开始衰退的时刻,不利于压制死者的怨气。阴灵喜欢阴冷幽暗,不喜阳光。被斩首的死法阴气极重,容易生出恶灵,古人希望选择阳气逐渐上升的时间点,借助阳气消解怨气。
“午时三刻”大约是上午11点45分,正好接近正午前夕,阳气尚未衰退,是行刑的最佳时刻。
除此之外,古人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也有考虑。正午时分,人们通常会有午休的习惯,身体和精神都处于比较疲劳的状态。犯人在行刑前通常已接受现实,心情麻木。此时执行处决,痛苦感也会相对减轻一些。
所以,“午时三刻”既有阴阳五行的深厚文化背景,也有人性化的现实考量,古人选在这个时间点行刑,既是传统信仰的体现,也是对生命最后时刻的体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