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民间的传说,那可真是多得数不过来,而节日更是花样繁多。其中有个比较特别的,就是“鬼节”。提到鬼节,你知道鬼节是几月几号吗?想知道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,又在历史上经历了哪些变化吗?那咱就一块儿来聊聊吧。
中国的鬼节在农历七月十五。道教称之为“中元节”,民间俗称“七月半”或“祭祖节”,佛教则叫“盂兰盆节”。这一天主要的习俗有祭祖、放河灯、超度亡魂、焚纸钱以及祭祀土地等。
鬼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祖先崇拜和季节性祭祀。七月在民间被看作吉祥月、孝亲月,而七月半正值初秋丰收时节,部分庄稼已成熟,人们往往用新米、新果来祭祖,向先人“报告”秋收的成果。鬼节的文化核心,其实就是敬祖思亲、传递孝道。
鬼节的佛教渊源来自“目连救母”的故事。相传佛祖弟子目连神通广大,却发现母亲因罪孽深重堕入饿鬼道,受尽饥饿折磨。目连尝试送食,却被化为火焰或被鬼夺走,无法救母,只得向佛祖求教。佛祖因其孝心而传下《盂兰盆经》,指点他在农历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供,广施斋食,以解母亲之苦。自此佛门每年举行“盂兰盆会”,渐渐与民间祭祖习俗融合,成为今天人们熟知的鬼节。
从文献来看,七月半祭祖的习俗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,是中华本土文化的延续。后来,这个节日逐渐融合了道家的中元观念和佛教的盂兰盆会,形成民间俗、道、佛三合一的节日格局。
古代孟秋七月,农作物陆续成熟,百姓以新收的粮食瓜果献祭祖先,称为“秋尝”,又叫“荐新”“尝新”,寓意让祖先先尝秋收的味道。清代《普宁县志》记载:“俗谓祖考魂归,咸具神衣、酒馔以荐,虽贫无敢缺。”其中烧“楮衣”(纸衣)尤为重要,因为七月天气转凉,人们相信要为亡灵更换寒衣。
在过去,中元节不仅是一种信仰活动,同时也是百姓普遍参与的盛大节日,带有娱乐性和社交性。
民间流传一句俗语:“半夜三更鬼敲门。”意思是说,夜里最阴盛的时辰,鬼魂会出没。具体来说,从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,阴气最重;到零点时达到顶峰,之后逐渐减弱,直到清晨四点左右鸡鸣天亮,鬼魂便退回阴间。因此老一辈常叮嘱,七月半夜里最好别随意外出,以免撞上“不干净的东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