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文化源远流长,二十四节气作为古人记录时间和安排农事的重要参考,一直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。二十四个节气不仅关系季节变化,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。下面就给大家整理一下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对应时间,方便了解一年中的节气脉络。
中国传统历法中,一年共有24个节气,按顺序分别是: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、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。
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。
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
每月两节不变更,最多相差一两天。
上半年来六廿一,下半年是八廿三。
立春(每年2月4日或5日):春季的开始,万物开始复苏,大地回春。
雨水(每年2月19日或20日):气温回升,雨水增多,春雨润物,有利于农作物生长。
惊蛰(每年3月5日或6日):冬眠生物苏醒,乍暖还寒,气温变化大。
春分(每年3月20日或21日):昼夜几乎相等,春季进入全面生长期。
清明(每年4月4日或5日):气温逐渐回升,春意盎然,适合踏青祭祖。
谷雨(每年4月20日或21日):雨水增多,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。
立夏(每年5月5日或6日):入夏之始,万物生长蓬勃,气温逐渐升高。
小满(每年5月21日或22日):麦类等夏熟作物开始饱满,但尚未成熟。
芒种(每年6月5日或6日):太阳移至黄经75度,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收获。
夏至(每年6月21日或22日):白昼最长,正式进入盛夏季节。
小暑(每年7月7日或8日):炎热季节开始,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。
大暑(每年7月22日或23日):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,但也可能出现雨水较多的情况。
立秋(每年8月7日或8日):草木开始结果,进入收获季节。
处暑(每年8月23日或24日):暑气逐渐结束,天气变得凉爽。
白露(每年9月7日或8日):气温下降明显,夜晚出现白色露珠。
秋分(每年9月23日或24日):昼夜等长,秋季进入盛收季节。
寒露(每年10月8日或9日):天气更冷,寒意渐浓,露水逐渐结成。
霜降(每年10月23日或24日):初霜出现,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影响。
立冬(每年11月7日或8日):冬季开始,气温进一步下降。
小雪(每年11月22日或23日):北方开始出现初雪,气温急剧下降。
大雪(每年12月7日或8日):日短夜长,寒冷程度加深。
冬至(每年12月22日或23日):白昼最短,进入寒冷的冬季。
小寒(每年1月5日或6日):气候寒冷,寒冷程度逐渐加深。
大寒(每年1月20日或21日):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,寒冷达到顶峰。